t11p565

“高”“智”“新”

作为创新活力之城,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一直是杭州的热议的话题之一,也是刚刚结束的杭州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的高频话题。

作为“浙江经济第一区”,上半年以GDP1905.79亿元再度夺魁的余杭,如何回答这一问题?

在今天上午召开的余杭区委十五届十二次全体(扩大)会议上,余杭提出要深化创新余杭建设,要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为主要支撑,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关键路径,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变量,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还强调了三个关键字——“高”“智”“新”。

科技创新向“高”攀升

全省首个国家大科学装置杭州超重力场调试运行、之江实验室“三体计算星座”把算力送上太空、天目山实验室全球首款百公里级氢动力长航程多旋翼无人机成功首飞、良渚实验室获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卓越奖……

今年以来,余杭进一步放大科研重器集聚效应,不断激发区域创新动能。继续向“高”攀升,不仅是追求科技成果的“高精尖”,更要在平台和人才上不断突破,让创新能力再上一层楼。。

接下来,余杭的目标很清晰:要继续扩容提能,培育更多高能级科创平台,支持南湖脑机交又研究院、余杭生命科技协同创新与转化研究院争创国家实验室基地,全力争取更多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预研落地。

前不久,BrainCo强脑科技创始人兼CEO韩璧丞凭借在脑机接口领域的创新探索,获评“2025年度AI人物”。推动科技创新向“高”攀升,人才是关键。今年,余杭要引育更多的顶尖人才,大力招引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创新人才和卓越工程师,确保全年人才总量突破50万。

让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余杭正依托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加快构建科技成果高效转化体系,加强首台(套)产品推广应用,让更多“研究成果”变成“实用产品”。

数字经济向“智”而行

细看余杭这两年的经济数据,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总量占余杭全区GDP比重近七成,放眼全市,占比达三分之一,在全省范围内,也占据了五分之一。

可见,数字经济对余杭来说,不仅是经济质量发展的“金名片”,也是必须牢牢握住的“基本盘”。

如今,在余杭腹地,文一西路与新中心中轴线交汇成“黄金十字”,龙头企业矗立其间,涌动着数字时代的创新因子。今年3月,钉钉全球总部亮灯,与已启用的阿里巴巴杭州全球总部,以及建设中的字节跳动、vivo、快手等总部项目,构筑起中轴线上的“超级总部矩阵”。

向“智”而行,余杭正在加快数字经济的二次飞跃,把人工智能作为核心引擎,统筹推进算力建设、芯模联动、数据开放、应用场景创新,深化构建以“人工智能+具身智能、低空经济、类脑智能”为特色的“1+3+X”未来产业体系。同时,更好发挥龙头企业和众多新锐科创企业带动作用,

2025年,余杭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2300亿元,增长8%以上。

余杭制造向“新”进军

手机点一点,外卖能“从天而降”;戴上一副眼镜,相当于多了一双“AI眼睛”;专用车辆“扫一趟”,地下几十米的状况一目了然,还有全方位地监测油气场站状态的防爆巡检机器人,帮助很多人重新“站”起来的外骨骼机器人、能灵活又平稳搬运茶叶的机器狗……这些听起来“黑科技”满满的产品,都是“余杭制造”。

余杭要让未来的“余杭制造”越来越“新”,更智能、更绿色、更有技术含量。

怎么干?一个核心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用“两新融合”理念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比如,建立“链长+链主”机制,围绕智能装备、生命健康、新材料等五大产业生态圈,推动“一园一主业”发展,让园区真正成为产业的“孵化器”。

此外,余杭也在持续挖掘“隐形冠军”:培育更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和未来独角兽,加快建设智能工厂、未来工厂、灯塔工厂等新型生产基地,计划培育卓越级智能工厂1家、未来工厂2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