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11p565

标签: 任弼时

1936年,一名国民党中将跟随红军走完长征,谁知等到了延安,毛主席却对他挥了挥手

1936年,一名国民党中将跟随红军走完长征,谁知等到了延安,毛主席却对他挥了挥手

1936年,一名国民党中将跟随红军走完长征,谁知等到了延安,毛主席却对他挥了挥手,告诉他“你回去吧。"张振汉当场就愣住了,回去,回哪里去?毛主席看出了他的疑惑,道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计划:“老张,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你在国民党里有资历,在保定军校的同学里有威信,希望你能利用这些关系,回到蒋管区继续为革命做贡献。”这哪里是告别,分明是一道凶险万分的潜伏指令,以蒋介石多疑记仇的性格,他这个“通共”的将领回去,无异于自投罗网,但张振汉几乎没有犹豫,毅然接下了这个九死一生的任务,临行前周恩来亲自为他饯行,还塞给他一笔安家费,紧紧握着他的手,嘱托他为抗日大业珍重。果然他一回去,蒋介石就下了“格杀勿论”的密令,好在他的老上司和故交徐源泉、何成濬等人暗中相助,加上他妻子四处奔走,联络了二十多位国民党要员联名作保,这才让他捡回一条命,但也被彻底排除在军政核心之外。看似前途尽毁,实则为他的秘密工作提供了绝佳的掩护,他用周恩来给的钱在武汉开办实业,表面上是失意军人下海经商,暗地里却为共产党传递情报、营救同志、宣传抗日。到了1943年,经周恩来同意,他竟又接受了蒋介石的任命,重回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当上了中将高参,成了一枚直插敌人心脏的棋子。从国军俘虏到成为我党地下情报人员,这中间究竟经历了什么,又是怎样改变了一个人的信仰?这一切还要从1935年说起,当时时任国民党第41师师长的中将张振汉,还做着"活捉贺龙"的美梦,谁曾想忠堡战役一仗打下来,这位黄埔军校科班出身的名将,反倒成了贺龙的阶下囚,刚被俘那会儿,他满肚子不服气,甚至动过寻死的念头,就为保住那点"军人颜面"。可他等来的不是想象中的羞辱和枪决,贺龙非但没给他脸色看,反倒亲自端来一碗热茶,摇着蒲扇打趣道:"老张啊,今儿到底是谁逮着谁了,死罪免了,活罪也免啦!"这番话把准备慷慨赴死的张振汉彻底整蒙了,更让他摸不着头脑的是,红军对他的优待简直奢侈,在这支缺医少药的队伍里,居然用珍贵药品给他治伤,战士们啃着粗粮野菜,他这个俘虏倒能吃上白米细面。贺龙、任弼时、萧克这些红军大首长还轮着班来探望,跟他掰扯共产党的主张和理想。这种"反常"的优待背后是红军将领们毒辣的眼光,他们很快发现张振汉这个黄埔科班出身的炮兵专家,正是缺枪少炮的红军求之不得的宝贝疙瘩!可当张振汉第一次踏上讲台,底下的红军学员们顿时不乐意了,有个愣头青直接冲出去找领导嚷嚷:"让个俘虏教咱们?凭啥!"面对这场风波,萧克将军没急着镇压,他先抛给学员们两个专业炮兵问题,结果全场大眼瞪小眼,没一个答得上来。这时萧克突然转身,对着张振汉"啪"地敬了个标准军礼:"请张教官指点!"这一记军礼像记重锤砸在张振汉心口上,他再没半点保留,不但把看家本领全抖落出来,还拿自己跟红军交手的经历当反面教材,把国军的战术软肋扒了个底朝天,等到红二、六军团准备长征突围时,他更是主动把脑子里记的国军布防图,一五一十全交代了。漫漫长征路上,张振汉的本事越发显得金贵,打龙山县城那会儿,红军就剩两发宝贝炮弹了,却被两座铁桶似的碉堡堵得寸步难行,贺龙把宝全押在他身上,只见张振汉眯眼测距、摆弄炮架,末了胸有成竹地一挥手:"放!"两声震天响,那两座碉堡就跟纸糊的似的,眨眼间上了天!红军对他的信任是真诚的,对他的关怀也是实实在在的,过雪山时,他坠谷昏迷,战士们手拉手结成人链,冒死将他救了上来,过草地时负责照顾他的战士宁可自己饿肚子,也要把挖到的野菜省给他吃。贺龙更是直接称他为“客”,专门给他配了马和警卫,这些点点滴滴让张振汉在心里彻底完成了从俘虏到同志的转变。1936年,三大主力会师,张振汉随队抵达延安,见到了毛泽东和周恩来,他本以为自己的人生将在延安开启新篇章,准备好为这支他已然深度认同的队伍继续效力。可就在1937年,毛主席的一句话再次把他推向了命运的十字路口,这才有了开头那一幕。抗战胜利后,他出任过连云港第一任市长,后来又在自家客厅里,为唐生智与共产党代表的密谈牵线搭桥,直接促成了湖南的和平起义,为了确保起义万无一失,他还冒险去香港,将唐生智的家人接回长沙,彻底粉碎了国民党拿家人作要挟的企图。当他遵从毛主席的指示,重返那个必欲除他而后快的阵营时,他的人生就注定要行走在刀锋之上,在两个世界之间扮演双重角色,从一个叫嚣着要活捉贺龙的国军中将,到一个心甘情愿追随红军长征的炮兵教官,再到一个潜伏在敌人内部的核心特工,最终成为新中国的副市长、政协委员,张振汉的一生堪称传奇。(信息来源:2006年09月19日解放军报——长征故事:“国军中将”随红军长征)
1955在举行授衔仪式之际,他竟猛地一把扯下肩章,而后扬长离去,紧接着便立下了

1955在举行授衔仪式之际,他竟猛地一把扯下肩章,而后扬长离去,紧接着便立下了

1955在举行授衔仪式之际,他竟猛地一把扯下肩章,而后扬长离去,紧接着便立下了一则坚定的誓言:死后决然不会身着军装下葬!曾经在解放战争中担任东北军区副参谋长,在抗美援朝中担任东北军区空军司令员的段苏权,依靠这过硬的资历和战功,在55年授勋仪式上起码也能被授予中将,上将也并非不可能,可是他最终却被授予少将。巨大的心理落差让段苏权难以接受,组织给出的解释是他“存在历史遗留问题”。自从抗美援朝回来后,有些人就拿着他35年到37年离奇消失,又突然出现的问题抓着不放,对他进行了两年多的审查。可这段历史早就在37年被组织证明过是没问题的,如今又被旧事重提,说明被段苏权的仗义执言所“冒犯”的那些人还没放过他,要泯灭他的功绩。1934年,段苏权被任命为黔东独立师政委,临危受命注定要凶多吉少,事实也却如这般。他要率领800多战士留下阻击敌人,为任弼时率领的红二、红六军团向东挺进进行掩护。为了隐藏主力红军的动向,黔东独立师佯装成红军主力向西进发,吸引了川黔军阀布置数万士兵进行围剿。尽管面对数以千倍的敌人,独立师依旧打出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让敌军不得不让追击红二、红六的部队迅速返回,集中力量对付独立师。经过一个月的鏖战,敌军以十个团绝对兵力的围剿下,黔东独立师拼到弹尽粮绝。段苏权一次战斗中,右脚被击伤,失去了战斗能力,被通讯兵背到了安全地养伤,这也使得他成为独立师中仅存下来的几名战士,其他人全都在战斗中牺牲。在身体勉强康复后,段苏权因联系不上红军,不知道红军的动向,便一路行乞先回老家茶陵县。段苏权因之前参加过茶陵县共青团,而此时的茶陵又在国民党的掌握中,所以地方当局对他日夜监视,这使得段苏权不能贸然联系组织。为了让地方当局对他放松警惕,段苏权在家乡结了婚,日常装作老实本分。乡长见此以为段苏权已无威胁,便放松了监视。1937年,段苏权在同乡结识了因伤脱队的另一名红军战士,从他口中得知了红军的消息,于是便连夜兼程的来到了太原八路军办事处。在这里,他见到了曾经的领导任弼时,任弼时见他也大吃一惊。任弼时以为段苏权早已牺牲,组织对他的追悼会也早已举行,今日再见,难免感慨万分。之后段苏权进入抗大学习,学成之后主要在敌后进行根据地建设工作,在解放战争时,重新回到前线指挥作战。由此可见,说段苏权绝有“历史遗留问题”是子虚乌有,可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才让人死死抓住这个问题不放呢?在抗美援朝时期,担任东北空军司令员的段苏权,因不满上级夸大事实,将敌我战机战损比汇报成一比一,于是向组织写信反映此事。段苏权认为这样的汇报表面上可以鼓舞士气,但从长远看,对于我国空军建设和战术更新有着极大的危害。组织看完十分认可他的看法,让段苏权的上级做了书面检讨。段苏权实事求是的做法赢得了组织的认可和尊重,但是没赢得上级的理解,因此在抗美援朝后,有人借题发挥、旧事重提,让早已解决的问题重新抬上台面。信息来源:北京日报|《55年解放军授衔:一名少将愤怒扯下将星》威海新闻网|《段苏权:忍辱负重》文|饮用纯净水编辑|南风意史